Copyright (C) 2016 zgkashi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喀什地委宣傳部主管
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991-2384777
中國喀什網舉報熱線:0998-2673718 2673715
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新ICP備15003762號
我的家鄉在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孫鐵鋪鎮,在我小的時候,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糍粑。
打糍粑的粑棍是木制的,兩端呈圓形,被歲月的“河流”洗滌得光亮柔滑;臼是用堅硬的石頭鑿刻成的,約一米高、口徑約半米。
小年前準備打糍粑時,大人們便取出塵封一年的粑棍,洗凈,放入水桶中浸泡。小時候,全村只有一個大石臼,輪到誰家打糍粑,大人們便忙乎著把沉重的石臼抬到誰家,小孩子們自然也就追去湊熱鬧。
打糍粑是一個細致活兒,各道工序流水作業,既要速度、力度,又要配合默契。每年輪到我家打糍粑時,父親便早早地挑回井水將糯米淘洗干凈,然后倒進缸內,用井水浸泡八個小時左右。糯米泡好后,把甑平穩地放在鍋上,把浸得白晃晃的糯米濾干倒進甑里。甑是打糍粑時專用于蒸糯米的蒸籠,圓柱形,木制的,也有竹制的,一甑大約可以蒸30斤左右的糯米。那時我們全村就一個木制的甑,大家輪流使用。
母親把粑棍和臼洗了又洗,然后往灶膛里架硬干柴。灶膛里的火熊熊燃燒起來,映紅了半邊屋子。鍋臺上的甑已是熱氣騰騰,整個屋子彌漫著糯米飯的香味。
父親一聲:“米好了!”抱起甑朝堂屋走去。堂屋里已經洗得干干凈凈的石臼旁,早已圍上了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。在眾人的幫助下,父親將甑反扣在石臼上,將糯米飯倒入石臼之中。
壯漢4人一組,操著粑棍向石臼使著全身力氣,轉著圈用力搗打著,直到將糯米打成一體,見不到米粒,發出“啪啪”的響聲,糍粑便打好了。兒時我最樂于看打糍粑,那幸福的說笑聲與帶著節奏舞動的膀子,成了年節中一道永恒的風景。
炸糍粑。(來源:作者提供)
糍粑打好后,漢子們將粑棍用力插進糍粑團中,繞石臼轉上幾圈,糍粑團緊緊纏繞在粑棍上,他們合力將糍粑團挑起放到撒有一層米粉的木方桌上,然后用搟面杖把熱糍粑搟平。糍粑不僅要搟得厚薄均勻,還要美觀。次日,糍粑尚未變硬,切成大小差不多的方塊。三五天后,將一塊塊糍粑裝入水缸里,加入立春前的井水浸泡,吃的時候,再從水缸里撈出來,炸、煎、煮、烤均可。
小時候我特喜歡吃烤糍粑,將糍粑烤得兩面焦黃、鼓鼓的,那香味聞著就讓人垂涎欲滴,掰開吃一口,外脆里綿,回味無窮。
(作者: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軍休中心軍休干部 徐常根)